TG:抗美援朝准备充分的第六次战役为何叫停?一封电报改变主席决定

在我们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时,常常会听到提到“三八线”。大家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打到1953年,持续了两年零九个月,经历了数次谈判,最终战争在三八线附近停火。三八线的分治,成为朝鲜战争的最终结果,它也成为了现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分界线之一。
其实,在当时的战况下,人民志愿军与北朝鲜人民军的联合作战取得了很多胜利,尤其是在战争初期,战局一度对我方极为有利。志愿军攻城略地,接连攻占敌人联合国军的一个又一个据点,甚至攻入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但有一个问题却让很多人感到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志愿军多次越过三八线,却没有继续乘胜追击,反而在接近三八线时撤回,并与美军对峙?如果继续向前推进,是否能够彻底击败联合国军,甚至将其赶进太平洋?
事实上,在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已经积极准备进行第六次战役,并且充分吸取了前几次战斗的经验教训,装备和兵力得到了增强,还增加了空军力量的配合。看来,这一战役本应是志愿军为击溃联合国军而准备的大规模进攻。
然而,这一战役并未最终实施。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向中央发去的一封电报,改变了毛主席的战略决策。
邓华在电报中写道:“敌人已经在深处构筑了强大的立体防御工事,现代化的防御体系非常坚固,不能轻视。如果我们以现有的力量和装备去进攻,可能会有三种结果:一是攻破敌阵,消灭一部分敌人;二是攻破敌阵,赶走敌人;三是未能攻破敌阵,被迫撤退。不管哪种结果,伤亡和消耗都将非常大,特别是第三种情况,对我们非常不利。”
仔细分析这封电报,邓华主要担心两个问题:首先,战斗是否能够获胜;其次,巨大的自我消耗。
那么,为什么在拥有更先进装备后,跨过三八线进行决战反而变得更加谨慎?为什么邓华认为,进攻可能会带来不可承受的消耗,甚至可能导致撤退呢?
大家都知道,朝鲜半岛的南北地形差异很大。北部是广阔的山区,海拔普遍较高,而南部则是平原和一些丘陵。简而言之,从作战环境来看,北朝鲜的地形对我军更有利,而南朝鲜的地形则更适合敌军。
这一点从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的登陆中就可以看出。仁川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海湾相对封闭,美军的驱逐舰可以轻松靠近海岸,大规模的武器和物资也可以顺利运抵。这种低海拔的平坦地形对于美军来说非常熟悉,因此他们能够迅速打乱北朝鲜的计划,并从失败中转败为胜。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南朝鲜,美军在那里占据优势。美军擅长打阵地战,这种战斗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火力压制优势。在前几次战役之后,美军在南朝鲜建立了完备的防御工事。对我军来说,一旦进入南朝鲜,就会进入一个不熟悉且不占优势的战场,而大规模的阵地战也使得我军的损耗变得很大。
彭德怀对此有着非常理性的认识。在第三次战役占领汉城后,他就表示:“我打了三十年仗,怎么不懂得乘胜追击的道理呢?可惜,现实情况不允许我们这样做。”他进一步解释道:“敌人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和完善的后勤补给,战斗中他们损失较少,随时可以借助立体作战进行反击。如果我们不谨慎,可能会重蹈仁川登陆后北朝鲜的覆辙。”因此,彭德怀命令我军停下休整,最重要的是提防美军可能随时发动反击。
邓华所担心的消耗问题,主要不是因为我们害怕消耗,而是因为我们的战略储备实在承受不起太大的消耗。
看过电影《上甘岭》的朋友都知道,后勤问题是困扰志愿军的一大难题。首先是物资运输。相比美军能够利用空中优势和完备的交通设施进行大规模空投和运输,志愿军的战略物资支援主要依靠现有的交通设施,甚至只能依靠人力进行运输。
以上甘岭战役为例,虽然部队提前准备了一周的水和两周的口粮,但在美军的猛烈火力下,战线反复拉锯,突破困难重重,后勤压力随之增加。连运输车也成了美军高空火力的目标,很多物资只能靠人力运送。据说,由于水资源短缺,后方曾决定用苹果代替水进行补给,为了鼓励运输战士,政治部特别下令:只要能成功运送一筐苹果,就能记二等功,但直到战役结束,也没有士兵能够完成任务,这足以说明后勤补给的困难。
除了水和物资的短缺,后勤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人员和装备不足。志愿军的后勤人员与作战人员的比例大约为1:15,后勤人员非常紧缺。而且,由于缺乏群众支持,无法动员当地百姓提供物资,我们几乎所有的物资都需要从国内运输。此外,志愿军初期的机械化水平也较低,运输工具特别是汽车短缺,导致许多物资只能依靠手动运输。
三八线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当时日本和沙俄在朝鲜争夺势力范围,三八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二战末期,随着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朝鲜的分区方案最终由美苏两国主导,三八线就成为了美苏占领区的边界。战后,南北朝鲜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本是同根生的国家最终因内外矛盾走向了战争。
站在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虽然朝鲜战争初期北朝鲜一度占据优势,但随着美军的反攻,局势发生了变化。志愿军最终的战斗目标并不是要彻底击败美军,而是为了迫使美军回到谈判桌上,最终通过谈判结束战争。
毛主席在战争初期已经预见到了战争的最终走向,提出了三个可能的结果:完全胜利,迫使谈判,或是美军全面反攻。为了避免第三种情况的发生,毛主席选择了稳定战线,确保国家安全。在这一背景下,志愿军决定将战线固定在三八线,既符合战略需求,也避免了战争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志愿军决定停止第六次战役,稳住三八线,既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也是根据战局和实际情况作出的明智选择。抗美援朝战争最终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 08-29TG中兴通讯中期业绩凸显韧
- 08-02TG美国电线亿美元 在当日美
- 11-12TG少年通讯员 直击进博会
- 06-02TG通信+新基建板块有望预期
- 05-26TG快讯!“最大规模袭击”
- 05-14TG性能飙升15%中兴通讯发布
- 06-05TG信披违法致官司接二连三
- 08-24TG《生万物》演员再就业!
- 07-08TG上海外滩1号到33号的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