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下载

TG:北京电报窗口迎来市民“打卡”怀旧中的通信文化再现风采

帮助中心 2025-05-28 06:04

  

北京电报窗口迎来市民“打卡”怀旧中的通信文化再现风采

  在北京,一项曾经以快速、重要而著称的通信服务——电报,如今正迎来难得的复兴。在中国联通的西单营业厅,这里是北京唯一提供电报服务的窗口,吸引了不少年轻市民前来发电报,甚是热闹。这一幕仿佛将人们带回那个电话尚未普及、信息传递依赖电报的年代。

  从3月底到4月初,西单营业厅的发报量激增,短短一周内便办理了500多份电报,许多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这种传统方式传递信息,感受历史的气息。特别是在得知杭州电报服务将在5月1日全面停止后,更多人赶来体验这一具备文化符号和社会价值的怀旧服务。

  电报不仅仅是一种通信方式,更是承载了人们浓厚的情感。在西单电报窗口,市民们习惯于“惜字如金”,以更加精炼的方式表达祝福或幽默的留言。在传统的电报内容中,一句“速回微信”就包含了对现代通信方式的调侃与怀念。而工作人员也坦言,由于近期发报量激增,电报的送达时间可能需要五天左右。

  走入营业厅,电报窗口的标识尤为显眼,厚厚一沓电报纸妥善摆放,旁边还提供了填写模板。其中,电报纸的下端需要详细填写发报人的个人信息,而每个文字、符号的费用也清晰标注,0.14元每个字。仅此一项,便让很多年轻人深刻体验了“惜字如金”的传统文化。

  市民游女士表示,她一口气发了10份电报,原因就是认可电报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王先生也特别讲究,在写给朋友时思索了许久他所要表达的内容,面对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电报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纪念意义。

  这些来自于历史的书写方式,让人与昔日的记忆联系得更加紧密。电报在20世纪70年代流行,寄送的内容往往是急需传达的重要信息,今天则更多的是出于追忆和纪念。故而,回望那些年,电报的内容对于当时的人们往往牵动心弦,象征着重要的事情与情感的传递。

  北京邮电大学的专家指出,电报的逐渐淡出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但它曾承载的书写文化及其背后厚重的时代印记,却将历久弥新。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用快速的方法交流,但电报独特的方式依然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发生在西单电报窗口的种种情景,正是对这一通信方式的强烈怀旧,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电报业务或许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与价值观将继续深植于人们的内心,成为永恒的记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新技術創造單通道星地通信最高速度

下一篇:电报时代的告别:杭州的最后一封电报引发追忆与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