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电报淡出通信记忆永不褪色:折射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
2025年5月1日,杭州地区将全面停止电报服务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曾经重要的通信工具,电报的消失不仅是一个服务的终结,更是时代发展的标志。如今,电报的唯一区域:北京,依然在努力保存这份珍贵的历史。电报,这个曾经承载着无数情感与信息的传递方式,如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里,依然能看到客户在提交电报的场景。任宏,是一家电信营业厅的专职电报员。从1981年起,他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手中一本记录着4000多个数字编码的标准电码本依然被他随身携带。任宏所熟悉的,是过去那种用电波传递心声的岁月。在许多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电报是那段艰难岁月中的一缕温暖。正如徐霞英所说,曾经在1980年代,电报是家人与朋友之间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家住安徽省黄山市的她,那时候,电报业务每天要收发上千份,其中许多是来自遥远地方的问候与关怀。
“电报,曾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徐霞英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眼中充满了温情。她说,那个时候的电话普及率很低,电报因其点对点的精准传输能力,成了信息沟通的重要工具。如今,在通信工具繁多的今天,电报的使用频率直线下降,甚至在杭州即将停运后,只剩下北京这一片小小的保留地。想当年,无论是气象部门发布数据,还是亲友间的问候,电报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电报的发展历程几乎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从1837年美国艺术家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创立莫尔斯电码,至今已有近两个世纪。电报的起步在中国同样不可小觑。1881年,中国大陆第一条长途电报线建成,这一天成为中国电报业务的起源。经过多次的演变与发展电子技术的迅猛进步,电报业务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逐渐被电话、微信等新型工具所替代。
截至2024年底,中国电线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更是达到15.7亿,数据表明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各类通信方式的蓬勃发展,并没有让人们忘记电报带来的记忆。很多人对电报依然怀有一份执念,朱先生就有一个珍贵的电报记忆:在1984年,他因为家里的变故给远在江苏的亲戚发电报,至今记得那个年代编辑电报内容要尽量简短以节省费用。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情愫,亦是时代的缩影。
随着杭州电报业务的停运,北京这座城市成为唯一保留电报发报业务的地方。在西单营业厅,最近却迎来了电报业务小高峰。尽管电报业务量不算大,前来体验的年轻人却络绎不绝,他们希望能通过这种老式的方式寄出一份不同寻常的祝福。
“这份情感,让我重新感受到字里行间的仪式感。”王女士说,她不仅给朋友发了电报,自己也留了一份。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怀旧情怀,不禁让人思考,在如此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否还有必要留存这样一种形式。电报的存在,似乎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然而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是不可替代的。在某种程度上,电报已经不仅是信息的发送,更是情感的寄托。
电报已经在悄然改变它的身份。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并不会关闭电报业务,而是将尝试将电报融入到旅游、文化活动等特定场景,赋予它新的意义。在电报业务停运前夕,或许这也是我们对这段历史最好的告别与保留。
直到现在,在北京的电信博物馆中,依然保存着历史上使用过的各种电报设备,时光仿佛在此刻静止。眼前的电报机与传真机,记录着电报曾经热爱的岁月。通过这些设备,我们不仅能追溯电报的历史,更是承载着那段珍贵记忆的媒介。
电报的故事尚未结束,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一段独特的电信记忆。我们要如何去看待这样的变迁?生活的轨迹或许在变化,但那份情感的寄托,依然会在记忆中深深扎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 05-22TG股市必读:中兴通讯(0
- 05-16TG通讯丨从“追更”到“I
- 05-12TG年轻人千里迢迢发电报为
- 05-17TG女战士忆抗联岁月:晚上
- 05-26TG中兴通讯公布新董事名单
- 06-01TG从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看5
- 05-15TG“电报”创始人杜罗夫或
- 05-10TG杭州电报业务5月1日退市!
- 05-21TGZoom通讯5月20日成交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