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下载

TG:旧行当VS新职业丨电报投递员与机器人工程师

帮助中心 2025-06-04 03:23

  

旧行当VS新职业丨电报投递员与机器人工程师

  “嘀嗒,嘀嗒嗒……”在王成的记忆里,这样的声音既熟悉又美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声音都陪伴着他安然入梦。

  今年57岁的王成,是市邮政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自18岁踏入邮政系统,他已在这个行业深耕近四十载。他不仅亲历了邮政业务信函纷飞、包裹如山的黄金时代,更以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双重身份,目睹了通信技术从鸿雁传书到5G互联的跨越式变革。

  18岁那年,王成成为一名电报投递员,负责武陟县县城区域的电报投递工作。他身着橄榄绿的邮政制服,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街头巷尾,将每一封电报准确无误地投递到居民家中和单位。时隔几十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成仍清楚地记得,很多用户因电报业务多,专门在邮电局备案了电报挂号。比如,工商银行是“6108”、农业银行是“6256”等。有了这样的专用号,王成在分拣电报时速度会更快。

  在鸿雁传书的年代,信件传递速度远不及电报。王成作为电报投递员,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愿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电报收发员。于是,趁工作间隙他便背诵起了标准电码。通过努力,他如愿进入了报务班,开启了电报收发员的职业生涯。

  在电报发明前,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人力或畜力,速度缓慢且效率低下。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通过点、划和空白的组合表示数字或字母,并将其转换成文字信息。电报的诞生,让信息得以在短时间内跨越千里传递,极大地提升了通信效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电报业务迎来鼎盛时期。无论是居民还是政府单位,遇到重要、紧急事务,前往邮局发电报都是第一选择。

  王成说,电报上的每个字都是由4个数字组合而成,“3769”是王,“2052”是成,合在一起就是王成。当时发电报按字计费,费用比写信高昂许多,因此人们发电报时力求精简,多用“速归”“带来”等简短字词。当时,单位对电报正确率要求极高,电报收发员按顾客要求发送电报后,接收方需将电报内容回传,双方确认无误后,由专门负责翻译的人员进行翻译,最后再由电报投递员将电报送至顾客手中。

  王成回忆道,曾有一位老农想给在外地的女儿发电报,攥着皱巴巴的纸币,在营业室里反复斟酌字句。他见状主动上前帮忙,用最精练的语言将老农的牵挂与叮嘱转化为电报内容。“看到老农感激的眼神,我深刻体会到这个工作的意义。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王成说。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家庭电话、传真机、手机、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电报的功能逐渐被替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今,5G网络覆盖全国,手机、视频通话等即时通信技术让信息传递实现“秒达”。通信行业已迈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AI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彻底革新了信息传播模式。

  回首过往,那些曾在电报机前忙碌的身影,那些永不消逝的“嘀嗒”声,已成为一个时代最珍贵的记忆,永远镌刻在通信行业的发展史上。

  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他们用代码与机械构建未来,让工业生产从“人力驱动”迈入“智能时代”。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赵庆德和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机械臂,不仅将企业产品合格率从80%提升至98%,而且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2000年,毕业于机械自动化专业的赵庆德加入深圳某科技企业,投身手机液晶显示屏芯片定位系统研发。当时,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视觉伺服系统与运动控制模块完全依赖进口,当目睹全自动化产线以微米级精度完成芯片贴装,他深刻意识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是制造业突围的关键。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底层控制算法与传感器融合技术经验,更在他心中埋下了“智造国产化”的种子。

  随着“工业4.0”的浪潮在全球涌起,智能化、自动化成为各行业变革的关键词。

  2006年,赵庆德投身到标准化整体房屋建设这一新兴领域。当时,我市标准化整体房屋建设近乎一片空白。在大家传统的认知里,盖房子就得靠钢筋水泥一砖一瓦地砌,对于像拼积木一样搭房子的新方法,根本无法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为了推广这项新技术,赵庆德所在的公司决定以低于成本价的优惠条件,帮一户村民建造房子。赵庆德和同事们与村民沟通需求,按照村民的想法,用电脑精心绘制出设计图。图纸十分精细,就连每一件家具将来要摆放的位置都清晰地标注出来,让村民对未来的家有了直观的想象。村民对设计满意后,公司便依照图纸精准加工所需的各类新材料。

  施工时,周边的村民纷纷赶来瞧热闹。施工人员在现场熟练地将一块块预制好的新型材料像玩积木一样拼接、组装,20天后,一栋崭新的房子立了起来。经专业检测,这栋完全用新材料搭建的房子隔热、保温效果远超传统房子,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2015年,工业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期。赵庆德敏锐捕捉到协作机器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后,立即投入到新的学习中。他与高校老师联系,去学校听课,又斥资购买2台机器人进行逆向工程研究。2018年,赵庆德受新乡市某刹车片生产企业委托,为企业量身定制并联机械臂高速视觉分拣系统,通过多光谱成像识别缺陷、结合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将良品率提升至98%,单条产线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如今,赵庆德团队正攻关濮阳某耐火厂的特种材料智能产线℃高温的窑炉作业场景中,他们运用激光雷达SLAM技术构建动态环境地图,配合六轴重载机器人与AI质量检测系统,实现了耐火砖从成型、烧制,到质检全流程无人化生产。

  从2000年到2025年,赵庆德已在自动化领域深耕了25年,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蜕变。他用代码赋予机械臂智慧,以技术重塑生产效率,让冰冷的金属设备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温暖力量。站在新的技术起点,赵庆德坚信,高精尖技术已真正融入了生活与生产,我们终将迎来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

上一篇:通讯:底格里斯河畔的“电力守护者”——中企承建运维的热电厂助力战后伊拉克改善民生

下一篇:“电报”创始人遭起诉后获准保释但禁止离开法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