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下载

TG:陈赓将军3次入朝作战战后一名美军将领坦言:他不是来打仗的!

帮助中心 2025-06-18 06:19

  

陈赓将军3次入朝作战战后一名美军将领坦言:他不是来打仗的!

  1952年11月底,经过数个月激烈的对抗,上甘岭战役终于以志愿军的胜利告终。这一战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士气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后世历史学家在评述这场战役时指出:“志愿军能够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志愿军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决心。当然,坑道战术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正是这一战术成功地削弱了美军强大的火力优势。”的确,坑道战术成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项独特战略。而将这一战术提升到科学化、理论化并加以完善的,正是三度赴朝参战的陈赓。正如许多志愿军高级将领所言,尽管陈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亲自指挥的战役并不多,但他的贡献却是无可替代的。

  1950年6月,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向中国政府请求派遣一支军事顾问团来协助他们抗击法国,争取越南的独立。鉴于胡志明的请求,党中央决定派遣陈赓担任顾问团领导。陈赓的军事才能得到了的高度评价,担任了这个重要角色。7月,陈赓到达越南,开始了为期几个月的指导工作。通过陈赓的军事训练和战术指导,越南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指挥官们的战术素养也大大提高,越南军队迅速反攻,法军节节败退。

  10月,当陈赓在越南工作时,他得知了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内心无比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心情异常激动,期待着能早日回国为祖国而战,今晚恐怕难以入眠。”这种激动情绪充分反映了他对家国的深情与责任感。11月1日,陈赓从越南返回中国。在临别时,胡志明几度挽留,甚至通过电报向请求,希望陈赓能够继续留在越南,继续指挥越南军队作战,称如果陈赓继续留任,越南必定能够尽快打败法军。然而,陈赓仍然决心回国,报效祖国。在回国途中,陈赓便迫不及待地向中央发电报,请求批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毛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一请求。

  1951年1月23日,陈赓抵达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笑着握住陈赓的手,热情地说道:“陈赓来得正是时候,我们志愿军急需像你这样有指挥能力的将领!”陈赓礼貌地敬了个军礼,郑重回应:“彭总,请您指示。”两天后,陈赓参加了中朝两国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会议上,彭德怀详细分析了前几次战役的得失。陈赓专心聆听,并仔细记录下了许多关键的战役信息,时而在笔记本上写下战斗中的重要细节。

  会议结束后,陈赓请求前往前线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一线官兵交流,获取更多关于美军战术和火力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与士兵们的交流和对战场的观察,陈赓深入了解了美军的重火力部署和战术特点。几天后,因陈赓第三兵团正在进行装备更新,他返回了东北,这也是他首次踏上朝鲜战场。

  1952年2月19日,彭德怀回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他指出,尽管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美军在李奇微的指挥下,战术发生了变化,充分发挥了美军机动性和重火力的优势,导致志愿军在战斗中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彭德怀提出,希望毛主席能够批准调动已经换装苏联装备的陈赓第三兵团赴朝作战,毛主席几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一请求。

  然而,正当陈赓准备带着第三兵团入朝时,他的左腿突感剧痛,肿胀严重,几乎无法行走。由于此病情的影响,中央决定让陈赓留在北京治疗,但战场形势紧迫,第三兵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提前进入朝鲜。陈赓的身体逐渐康复后,终于在8月重返朝鲜,准备第二次入朝。

  到达第三兵团司令部时,陈赓得知第60军180师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达数千人。陈赓没有表现出愤怒,而是迅速召开了兵团师级以上的干部会议,深入分析总结此次失利的原因。他指出,若180师的指挥官能够在关键时刻果断决策,带领部队死守或者利用夜间突围,战斗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事后,陈赓找到了战役负责人——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进行深刻谈话。他强调,与美军作战不仅仅是单纯的猛攻,还要学会分析敌人的战术漏洞,运用现代战争的战术策略。通过总结美军的弱点,陈赓为后续的作战指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2年3月,陈赓在彭德怀因健康问题离开后,正式接替指挥志愿军。此时,他注意到前线的士兵们为了躲避美军的猛烈火炮和空袭,纷纷挖掘“猫耳洞”作为临时避难所。这一做法引起了陈赓的兴趣,他在研究后决定将其推广,发展出规模更大、结构更完善的坑道战术。

  陈赓首先在第三兵团十二军进行了坑道战术的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坑道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伤亡,还能帮助部队更好地应对美军的重火力打击。陈赓通过总结战术经验,最终提出了一套标准化的坑道挖掘技术,结合传统防御工事,使得志愿军的防线更加坚固。

  据史料显示,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志愿军共挖掘了超过1200公里的坑道,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地下防线月,上甘岭战役爆发,尽管美军以更强的火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志愿军依托坑道战术,成功躲避了大量炮火,避免了大量伤亡。

  战后,一位美国将军无奈地感叹:“陈赓不是来打仗的,他分明是来修地下长城的。”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坑道战术在这场战斗中的巨大作用。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陈赓不仅在坑道战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还通过深入研究美军的战术,撰写了一份40多万字的战术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志愿军对美军的应对能力,还对新中国军事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位令人敬佩的军事指挥官于1961年因病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粟裕大将当场晕厥,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自指示,要等他回京后再举行追悼会。甚至连蒋介石得知陈赓去世的消息后,也为他设立了灵堂。这不仅是对陈赓军事才能的认可,也是对他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深刻缅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通讯丨“正在计划下一次赴中国旅程”——从旅游展看中马文旅交流热

下一篇:抗战时期日军截获我军电报把每个字组合在一起后却越看越糊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