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东北大战略黄克诚不算原创?黄老的战略建议到底该怎样评价?
不少军迷普遍认为,抗战结束后,我党进军东北的大战略,是依照黄克诚的战略建议才得以付诸实施的。其实,这种观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其中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东北大战略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战略筹划的结果,是随着抗战形势不断变化而逐步演进的。追溯这一战略的源头和脉络,应当将焦点放在主席身上。黄克诚提出的抢占东北战略,只是契合了主席和的总体规划与战略部署。尽管如此,这并不削弱黄克诚战略建议的价值和影响。基于此,我们可以进行一番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首先,东北大战略具有清晰且连贯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各个方面来看,这一大战略的原创者无疑是伟人。根据现有档案和历史资料,东北大战略经历了战略构想、实质准备以及大规模实施三个阶段。早在1942年7月,主席在给刚从苏北返回延安的新四军政委的一封电报中明确指出:“在战后仍有与我党合作的可能。虽然也存在内战的另一种可能,但我们应争取前一种可能变为现实。因此,我们必须估计日本战败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至整个八路军和新四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获得国共合作的条件(此事暂时不宜对外透露)。”这封电报显示,早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就开始考虑日本撤退后我军的战略布局。他预判日本战败后,可能会“逼迫八路军和新四军撤出华北,甚至全部赶到东北”,与此同时,东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资源丰富,值得提前部署。虽然这封电报只是他对东北战略的初步设想,且只通知了一人,但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东北在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价值,这为抗战胜利后实施东北大战略埋下了伏笔。
随着抗战形势变化,特别是进入1944年我军开始对日军局部反攻阶段,认为仅停留在战略设想层面已经远远不够。因此,他在给晋察冀和山东分局的电报中强调:“满州工作的开展不仅关系中国未来局势至关重要,而且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晋察冀分局及冀中区党委、冀热区党委,山东分局及胶东区党委均成立了满州工作委员会,负责动员和领导一切可能力量开展满州工作。”这一指示表明,对东北大战略的构想已日趋明朗,且从最初的战略设想到实质性准备阶段迈进。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鉴于日本法西斯即将覆灭,将东北大战略提升到全党的战略高度。他甚至提出:“即使把现有根据地全都丢失,只要我们拥有东北,中国革命便有坚实的根基。”他明确指示:“准备二十至三十个旅,十五万人到二十五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赴满州。”事实证明,不久之后,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曾克林部队,在日本宣布投降后数日,即于8月20日踏上了进军东北的征程。
其次,黄克诚的抢占东北战略,虽然不是原创,但契合了中央的总体谋划,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黄克诚于1945年9月14日向中央提交了著名的抢占东北战略建议。需要指出的是,曾克林的部队早在8月20日已按部署开始进军东北。黄克诚的建议文篇幅较长,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黄克诚首先深入分析了抗战胜利后形势的走向,在具体军事部署上,他提出了四条明确建议:第一,既然东北已派队伍进入,应尽可能多派,至少五万人,最好达到十万人;第二,以晋察绥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集中十万主力,力求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等敌军;第三,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十五万主力,在敌军缴枪后,在济、徐、胶、海铁路线上进行决战,控制全山东;第四,其他地区则作为两大战略根据地的卫星,争取局部决定性胜利。此外,黄克诚还建议山东调三万至五万人赴东北,华中调三万至六万人赴山东,江南新四军一师主力迅速调回江北。
主席在七大后提出“十五万至二十五万人脱离军区,未来开赴满州”,而黄克诚建议“至少五万人,最好十万人”进入东北。黄克诚当时未参加七大,我们无法确认他是否知晓主席早有大部队进军东北的战略计划,但这显然表明他的战略思考与中央总体战略高度契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克诚关于调动山东和华中兵力以及新四军一师回撤的建议,后来均被中央采纳,这体现了其战略眼光的独到。例如,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一师主力,即苏浙军区部队,抗战后仍在蒋介石的老巢江浙地区活动,效果有限,迅速调回江北更为有效。综合来看,黄克诚的战略建议虽非原创,但不少内容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四军师长,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战略建议,显示出黄克诚卓越的战略思维和见识。
猜你喜欢
- 05-22TG瀛通通讯5月22日快速反弹
- 06-06TG瀛通通讯6月5日快速上涨
- 05-15TG电报的“工作流程”︱科
- 06-04TG“电报”创始人遭起诉后
- 06-04TG通宇通讯:6月3日融资买入
- 05-28TG有急事速回微信QQ:年轻人
- 05-16TG通讯丨从“追更”到“I
- 06-07TG抗战记忆:卢沟桥事变下
- 04-18TG股票行情快报:中兴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