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下载

TG:钱学森归国多难?回时收到神秘电报写啥五十年后方知发报人是谁

帮助中心 2025-07-25 16:02

  1955年9月,美国旧金山港口寒风凛冽,一艘邮轮即将启程,甲板上的钱学森紧握一封电报。

  电文只有短短一行,落款赫然是他父亲,但他不知道,这封电报关乎他的生死,而发报人其实并非他父亲,其真实身份却在五十年后才被揭晓。

  面对美国重重阻挡,钱学森是如何艰难回国?电报的内容是什么,发报人的真实身份又是谁?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跨越重洋传到美国加州时,钱学森正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专注研究。

  那一刻,窗外加州明媚的阳光仿佛都失去了色彩,他的思绪早已飞回了万里之外的祖国。

  作为美国火箭领域的顶尖专家,他参与了美军喷气推进实验室众多核心项目,掌握了许多核心的理论技术。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甚至直言:“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然而他那时候以为,回国应该不是难事,谁知道归国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这是怎么回事呢?

  1950年8月,钱学森携家人出发,准备搭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回国,却在码头被联邦调查局特工带走,这一变故犹如晴天霹雳,劈得他满心错愕。

  为什么要带走钱学森?美国给出的理由是钱学森涉嫌泄露机密。美国政府的阻挠,来得迅猛又坚决,只因他们深知钱学森的价值。

  真实的原因是,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酣,中美关系僵若寒冰,美国绝不愿看着这样一位顶尖人才,带着满身本事回到中国,为对手注入强大力量。

  冰冷的话语伴随着手铐的咔嗒声,将他送进了特米那岛监狱,在那暗无天日的十四天里,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每半小时一次的强光照射,不间断的审讯,让他的精神和身体濒临崩溃,一度丧失了语言功能,几乎难以支撑。

  当师门和同胞得知,竭力凑一大笔钱拯救下,终于能够将钱学森保释出狱,那时他的体重已骤降三十斤,原本清亮的嗓音变得沙哑低沉,眼神中满是疲惫与警惕。

  可是美国并没有放过他,联邦调查局如影随形,二十四小时紧盯他的行踪,限制科研活动,还要求他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稍有点不慎,便是严惩不贷。

  家门口常年停着监视车辆,邮件被随意拆阅,电话遭到监听,在帕萨迪纳的家中,他仿佛置身于一座无形的监狱,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

  但即便如此,他的爱国之心,从未有半分动摇,可是要怎样,才能够回到祖国怀抱呢?

  这些长达数年的阻挠,并未磨灭他回国的决心,他开始寻找一切的机会传递求救信息。

  在这期间,他通过阅读报纸得知,中美两国正在讨论关于侨民回国的议题,特别是美国媒体宣称,所有希望回国的中国学生都已经获释。

  与此同时,钱学森想起在《人民画报》上,意外看到了陈叔通的照片。陈叔通是他父亲的老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许能够帮助他。

  这激发了钱学森向中国政府求助的念头,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形,那他会怎么做呢?

  这封信不长,大概的意思是,自1950年起,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软禁,渴望回国参与建设,恳请祖国伸出援手。

  为了确保信件能够安全地送到,钱学森精心设计了一个计划,让夫人蒋英用左手写字,模仿儿童笔迹在信封上书写收信地址,以防止特工辨认出是笔迹。

  接着两人一起前往一家商场,钱学森在商场外等待,而蒋英则进入商场,特工则在商场外监视。

  蒋英趁着周围无人注意,悄悄地将信件投入商场的邮筒,而这封信成功避开了联邦调查局的监控,安全抵达比利时。

  蒋英的妹妹蒋华在收到信后,立刻将其转发,交给在上海的钱学森父亲钱均夫,钱均夫随后又将信寄给北京的老朋友陈叔通。

  当周总理从陈叔通手中接过这封信时,意识到信的重要性,命人将信件转交给正在参与谈判的中国代表,并给出相应指示:

  “这封信极具价值,它是一个铁证,证明美国当局仍在阻挠中国百姓归国。必须在谈判中,利用这封信来揭穿他们的谎言。”

  1955年6月,中美两国即将举行大使级会谈,美国试图借此机会赎回朝鲜战争期间被俘的军事人员,而中国代表团突然亮出这封求救信,让美国的谎言被当场戳破。

  那该不该放钱学森走?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出现了误判,认为钱学森所掌握的信息已不再重要,可能已被新的研究超越,甚至在苏联阵营中可能已成为常识。

  经过艰难谈判,1955年8月4日,美国终于同意,以中国释放十一名朝鲜战争美军飞行员为条件,放行钱学森。

  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激动得热泪盈眶,五年的煎熬终于有了盼头。

  他急切地预订回国的船票,因旅客过多,只能屈就三等舱。可他满心都是归心似箭,哪还在意舱位高低。

  同年9月17日,《洛杉矶晨报》以特大号字体报道了“火箭专家钱学森返回红色中国”的消息。

  然而,美国当局仍不死心,这次换了个招式,派来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杜布里奇试图说服他留下。

  这一份署名是父亲钱均夫的加急电报,悄悄送到了送到钱学森手上,里面只有寥寥数句,关键句却只有几个字:

  看着电报上熟悉的“钱均夫”落款,他却隐隐觉得不对劲。父亲的字迹虽然相似,但语气却与往日不同。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已制定暗杀计划,企图在邮轮停靠不同港口时,制造意外暗杀他,在保密局的档案中,钱学森的名字被红笔重重圈画,旁边标注着务必铲除。

  有了电报提醒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后,钱学森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哪怕甲板上响起欢快的草裙舞音乐,游客纷纷走出船舱享受阳光,他始终没出过房门。

  整整大半个月的航程,他几乎未曾踏出船舱半步,三餐由妻子送入,连洗澡都选在人少的时候。

  1955年10月8日,游轮终于抵达香港九龙码头,当钱学森踏上接驳小艇的那一刻,两名西装革履的男子突然靠近,蒋英下意识地将丈夫护在身后。

  直到看到前来迎接的是新华社记者,他们举起写有钱学森的纸牌,两人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当踏上深圳罗湖桥,听见木板在脚下发出熟悉的吱呀声,钱学森才长舒一口气,俯身抓起一把泥土,久久地贴在脸上,泪水夺眶而出。

  让人意外的是,辗转回到北京重逢时,父亲钱均夫却对电报茫然不知:“我从未发过这样的电文。”

  钱学森心头一震,只能将疑问暂埋心底,那封电报到底是谁发的呢?可他来不及寻找答案,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

  次日会见陈赓大将,当陈赓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时,他斩钉截铁地道:“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怎么不能?不但能搞,还要比他们搞得更好!”

  十天后的人民大会堂国宴里,毛主席特意安排人,撤去钱学森主宾席名牌,其实是为了替他遮掩身份。

  当钱学森在席间徘徊时,工作人员轻声道:“主席请您坐他身边。”这是国家给予这位科学家的最高礼遇。

  在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周恩来特批设立食品检验室,配专职采购员为钱学森服务。

  在西北荒漠的科研基地,条件艰苦异常,到了寒冬腊月,零下二十摄氏度的气温让墨水瞬间结冰,他就用算盘计算导弹弹道。

  当试验失败时,火箭残骸坠落在茫茫戈壁,他带着科研人员徒步搜寻,棉鞋磨出了大洞,脚趾冻得发紫,却还笑着说,这比美国的实验室接地气。

  直到1964年,特务用毒针暗杀的情报传来,周总理立即将他调走,迁入配备坦克巡逻的航天大院,警戒规格超过十大元帅。

  也正是这一年,罗布泊上空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六年之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

  至于那封神秘电报的谜底,直到2005年才被揭开,那么到底是谁发的电报呢?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才在整理外交部档案时,发现了一份1955年9月16日的绝密电报底稿,发件人栏上赫然写着:

  原来在当年,为确保钱学森安全归国,周总理亲自部署了这场身份伪装,电报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既要让钱学森意识到危险,又不能暴露真实发件人。

  钱学森用一生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他放弃了在美国优渥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国家的航天事业。

  那封跨越时空的神秘电报,不仅是他归国路上的护身符,更是一个国家对人才的珍视,一位领袖对科学家的关怀,以及一位游子对祖国的忠诚最好的见证。

  【1】新民网.《钱学森和他的家族传奇,留给我们什么启示》.2022-12-05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22-12-05

  【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缅怀钱学森|50年党龄的忠诚与担当》.2022-12-04

上一篇:TCL通讯(000542)_股票价格_行情_走势图—东方财富网

下一篇:神秘的“军委二局”:曾冒充蒋介石发电报调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