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李鸿章让6匹马和电报赛跑跑死3匹马之后立即做出一神奇决定
1847年2月,来自鼓浪屿的林鍼(zhēn)受邀前往美国担任中文教授。在他于1849年返回祖国后,撰写了游记《西海纪游草》,为中国读者介绍了美国的电报技术。他在书中极具细致地描绘了电报系统的构造:每隔一百步便竖立两根木杆,木杆之间横架着电线,文字符号则编排成暗号,使用特定的电码来传递信息。通过电报机,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书中提及,发报与收报时,每端都有专门的人负责,一旦发送端有任何动静,接收端便立刻能够知晓,不论是政务还是其他事务,瞬间便可跨越千山万水进行交流。
二十年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给清朝的总理衙门大臣奕訢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请求清朝政府允许英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电报电缆公司。经过一系列的外交交涉,清廷终于答应了这一请求,但附加了一项条件,即电缆只能在水底铺设,不能有一端接入陆地。1870年6月,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看准这一商机,陆续成立了远东公司以及上海电报站,并在南京路5号设立营业处,开始了其在华业务的布局。
次年,尽管遭到清朝政府的严厉反对,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依然决然地铺设了一条从香港经过上海直达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其中一段线路更是引入了上海公共租界。正是从那时起,上海的居民们便首次能够接收来自远方海洋彼岸的信息与电报。1873年,华侨商人王承荣在法国巴黎从事船舶贸易的过程中,专心学习了电报机的原理,回国后便向清政府请求在中国的发展电报事业,然而清朝政府对此并未予以重视和响应。
清朝当局对此持有谨慎且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如果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电报线路,将对大清的风水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北京这一重要地区,更加不应该轻易开通电报。然而,尽管清朝政府的坚持,科技发展的势头却不可逆转。1874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径自建立了一条从福州泛船浦至马尾罗星塔的电报水线。在历史的潮流面前,清廷无奈之下在1876年与大北公司签订了协议,由福建通商局出资购买福州电报线路的使用权,以将其纳入官办体制。
然而,京津地区却仍旧未开设电报线路,这使得李鸿章非常焦虑。为了向清政府展示电报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他决定进行一场实验。他安排了六匹快马与电报进行一场竞赛,双方要将信息从天津传递到大沽,全程四十公里,看看哪种方式更为迅速。李鸿章悄然写下“密鸿巧辰”四个字,静候结果。实际上,快马与电报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当快马刚刚出发不久,电报的信息却早已抵达了大沽。然而,驿夫为了不耽误使命,仍然坚持继续奔跑。最终,尽管累垮了三匹马,驿夫才勉强得知电报内容,这不仅彰显了电报的高效,也引发了对其广泛应用的渴望。
猜你喜欢
- 07-04TG失足少年与女检察官通信
- 08-25TG请问公司二季度增加的营
- 08-15TG人民邮电报:数字基础设
- 05-06TG电报终结者!杭州即将全
- 06-16TG沈倩毕业将入职新华通讯
- 07-11TG会畅通讯7月10日盘中涨幅
- 07-14TG本周盘点(77-711):会畅
- 05-23TG数据通信_提供数据通信技
- 07-14TG鼎信通讯预计2025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