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下载

TG:青山牧歌 山西交城庞泉沟镇肉牛产业的绿色蝶变与振兴之路

新闻 2025-07-12 04:20

  牛铃叮当,曾是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庞泉沟镇“牛满山”的富足图景。“全镇最多一万五六千头牛,家家指望这些‘宝贝’发家致富”。张沟村王寺沟组村民王金亮回忆道。然而,“繁荣”背后是生态保护的危机压力与“只见牛跑、不见钱来”的效益困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护生态与保增收的双重压力,一场关乎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在青山间拉开帷幕。交城县庞泉沟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聚力肉牛品种改良、科技赋能、市场突围……历经艰难探索,成功实现了“减畜不减收、提质又增效”,在守护吕梁山东麓生态屏障的同时,奏响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山牧歌。

  “牛一多,好草场就那么几片,根本不够啃。”王金亮指着远处的山坡,道出了当时普遍的困境。庞泉沟镇三级主任科员王志根用了一个让村民们既陌生又警醒的词:“生态承载量!”这个来自生态学的概念,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渴望致富的村民心上。一边是赖以生存的养殖产业,一边是倍需呵护的青山绿水,该何去何从?

  “镇党委的思路非常明确:必须降数量、提质量,核心抓手就是品种改良!”镇党委书记张继国回忆道。然而,道理易懂,实施维艰。“减数量就是减收入。改良?谁知道新牛种能不能适应?万一砸手里呢?”养殖户们疑虑重重。基层干部们磨破了嘴皮,换来的往往是沉默或直白的抵触。

  转机,出现在一次寻常的出诊:“志根!我家怀犊的母牛不行了,快帮想想办法!”王志根抓起外套就直奔养殖大户王小平的牛棚。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救治,牛儿转危为安。聊天时,王志根再次提起改良:“老王,你是大户,更是党员,这生态的担子,咱得带头挑啊……” 王小平搓着手,沉默片刻,终于抬起头:“说实话!咱是党员,不带头谁带头?我跟家里合计合计,这事儿,差不多能行!” 一句“差不多”,如同冰河解冻的第一声脆响,为艰难推进的改良工作撕开了关键突破口。

  思想通了,行动要迅速跟上。党员带头,群众跟进。在交城县委、庞泉沟镇党委的强力支持下,成立了肉牛产业专班,资金、设备迅速到位,一个简易的肉牛品种改良实验室在镇里落成。冻精保存、人工授精、疫病防控……党员干部带头学技术、搞攻关,夜以继日,常常通宵达旦。科学的育种方案取代了传统的自然配种,优质西门塔尔等冻精被引入。

  当第一批经过科学改良的小牛犊健壮地降生,并展现出远超本地牛的生长速度和骨架体型时,观望的养殖户们眼睛亮了。养殖户李二模算起了账:“以前养土牛,辛苦一年顶多长到五六百斤。现在这改良牛,科学喂养下,成牛能突破千斤大关!”武文军则看重品质溢价:“人工改良的牛体型好、长得快、肉质优,市场上抢手得很,价钱更硬气!”

  科技的力量与示范效应迅速扩散。短短几年间,一场静悄悄的“牛革命”席卷庞泉沟:

  数量之变:全镇肉牛存栏量从高峰期的近16000头,科学调减至12000余头,草场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植被恢复生机。

  质量之跃:累计完成肉牛品种改良超过5000头,改良牛占比显著提升,成为产业主力。

  效益之增:仅品种改良一项,就可为全镇养殖户直接增收超500万元,效益提升30%以上。

  生态之复:超载放牧得到遏制,山林草场休养生息,水土保持能力增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改善,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这组沉甸甸的数据,标志着庞泉沟镇成功实现了“减畜不减收、提质又增效”的战略目标,在守护吕梁山东麓生态屏障的同时,牢牢兜住了民生发展的底线,为资源依赖型地区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的地方样本。

  品种改良的战役初战告捷,青山间的牧歌刚刚奏响欢快的音符,市场的无形之手又带来了新的考验。肉牛价格周期性波动、外地规模化养殖场的竞争加剧、销售渠道单一依赖“二道贩子”导致利润被层层盘剥……这些问题,如同笼罩在养殖户心头的阴云。

  “市场波动是常态,但被动挨打绝不是出路!我们要主动出击,在波动中捕捉机遇!”庞泉沟镇党委书记张继国的话掷地有声。党委、政府再次站到了引领突围的最前沿。一支由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包括多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的考察团,奔赴邻县文水的一个大型现代化肉牛交易市场。

  踏入市场,声浪扑面而来。此起彼伏的“哞哞”牛叫、买卖双方激烈的讨价还价、穿梭不停的运输车辆,构成了一幅活生生的肉牛流通全景图。考察团带来的几十头改良牛很快被相中成交,价格也比在本地零散销售高出不少。这趟“实战演练”让养殖户们大开眼界,也看清了痛点。

  “这市场是真热闹,买卖也方便,”养殖户老刘感慨,“可咱自己拉牛过来,运费、场地费、检疫费、人工费,杂七杂八一扣,这多卖的钱又填进去不少!”王志根现场给大家算了笔明白账:“一头500斤左右的改良架子公牛,在规范市场集中售卖,价格透明公平。一斤肉哪怕只多卖1块钱,就能多收入500元。刨去运输、场地租金、饲草等成本,净增300块稳稳当当!遇上行情好,多赚上千元都有可能。这对养殖户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增收!”还有人敏锐地提出:“要是咱们自己镇里也能建个像样的交易市场,这笔‘冤枉钱’不就省下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党委书记听着大家的议论,目光坚定:“带大家来,就是取真经!想想我们庞泉沟的市场,该怎么建,怎么管,才能让咱养殖户真正得实惠?”

  考察归来的思考和养殖户的呼声,与镇党委、政府的谋划高度契合。摆脱市场困境的路径在反复研讨中逐渐清晰:对内强筋健骨,对外畅通血脉。

  “协会+标准”:凝聚合力,提升内力。在镇党委的推动下,“庞泉沟镇肉牛养殖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全镇分散的养殖户和合作社资源,提升庞泉沟肉牛的整体品质稳定性和市场信誉度。

  “平台+直通”:打通销路,减少盘剥。协会利用自身组织优势,主动出击,最大限度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让养殖利润更多地留在养殖户手中。

  “信息+金融”:强化支撑,抵御风险。协会建立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会员传递价格动态、供需变化。同时,在镇党委协调下,与当地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解决养殖户在品种改良、扩大规模、应对市场低谷时的难题,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从昔日“靠山吃山”的粗放式扩张,到今日“量减质提”的科技化改良;从过去单家独户“提篮小卖”的被动局面,到现在“抱团出海”直通市场的主动作为,庞泉沟镇的肉牛产业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绿色蜕变与韧性升级。这条转型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站在新起点,镇党委书记张继国的总结铿锵有力:“乡村振兴是场硬仗,我们打的‘两场战役’——护绿要守住生态红线,增收要兜牢民生底线。品种改良破解了生态困局,打通市场屏障才能实现持续增收。”

  当金色的暖阳再次洒满庞泉沟的山林草场,交城的肉牛养殖产业正昂首阔步,奏响一曲‘绿色+富民’的时代新牧歌!(郭超勇)

  交城庞泉沟镇在守护吕梁山东麓生态屏障的同时,奏响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山牧歌。

上一篇:滕泽文晒田栩宁聊天记录男方喊老婆于正柴鸡蛋回应网友质疑孕期出轨

下一篇:20万不到比高铁还舒服?实测传祺向往M8一车六人400公里真香

猜你喜欢